社会责任 - 公益足迹 - 最新资讯

中秋月圆 爱心相伴

来源:本站 上传时间:2020-10-15 浏览:4047

九月,硕果累累的季节,也开始有了秋意,雨后的昆明更加的凉爽。由于近期降雨较多,前往目的地的道路坑坑洼洼,一路磕磕绊绊充满艰辛,但也未能阻止看望老人的一片爱心。我们第十四慈善小组15:10出发,经过40分钟到达目的地,村里一片安宁,唯有几声鸡啼,我们的到来引起狗吠声,萦绕在安静的天空,打破了片刻的宁静。中秋将至,此次活动我们提前为老人送祝福迎中秋,为他们带了月饼与水果。

孔兰英,七十多岁老人,与老伴生活在一起,眼部有残疾,虽身体近期还算健康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身体素质也渐渐不如从前。儿女在外务工,田地种了些作物,基本满足日常生活需要。住房年久失修,雨天渗漏严重,老人对于房屋漏雨很是无奈。因无低保,生活依靠孩子们接济才能维持,但没什么结余,遇到大病则无力医治。老人子女长时间未回家探望,说起子女来老人脸上是多了些期许,但是现在也不知道在他们哪里。我们将慈善物资转交到老人手中时,老人十分感动,一直表示对我们的帮助无以为谢。

陶彩秀,91岁,与儿子生活在一起,老伴因失眠卧床休息,好在子女孝顺照顾周到 。老人自身因年岁已高,身体诸多老年病,在去的路上刚好碰到老人颤颤巍巍的在路边活动,老人看到我们,激动的跟我们打招呼,脸上流露出慈祥的笑容。通过和老人交流得知,最近身体精神都还好,我们把慰问的物品放到了老人家里并送上中秋祝福。

陶小二,男,今年八十一岁,听力和视力已经严重下降,沟通存在很大的困难。我们到他家时,老人正躺在沙发上休息,看见我们的到来,老人激动的从沙发上起身,从老人的行动和气色上面来看,身体状况比上次看望的时候好了很多。

老人虽然语言表达有障碍,但是依然用一些肢体动作向我们传达着想要表达的信息,经过多次的探望,我们也慢慢收悉了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的信息,我们拿水果给他吃,他开心的像个孩子,双手合十向我们表示感谢,临别时,老人坚持要出来送我们,在门口依依不舍的挥别。

陆美珍,今年八十七岁,和女儿两人一起居住,我们到老人家门口时,老人的女儿正在旁边的地里干活,看到我们的到来,老人的女儿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来帮我们开门,不停的向我们的到来表示感谢。老人之前的腿因摔倒造成骨折,经过几个月的修养现在看起已经能够正常行走。老人现在听力已经严重下降,我们说的话她已经听不清,但是老人说话比较清晰,对于我们的关怀嘴里不断的说着谢谢。

邓美芝老人今年七十三岁,老伴81岁,我们到的时候老人拄着棍子站在门口,通过询问才得知老人去山上找羊,因年老腿脚不方便,在追赶羊群时摔倒,腿肿的厉害,去医院包药不方便,贴了一个药膏,擦点山上找的中草药。老人虽受伤了,但家里没有其他劳动力,她并不能安心卧床休息,拄着棍子喂猪、喂牛、做一些家务。我们一再嘱咐老人,让他多卧床休息,尽量不要走动,以免加剧腿伤。

老人还跟我们聊了很多,家里面养了40多头羊,20多只鸡,2头猪,还养了两头牛。因为识字不多,跟不上现在社会的步伐,再加上人老了,体力各方面跟不上,导致羊群发展的不是很好,容易生病。

王小柱,今年七十多岁,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,如孩童一般。每次去想见到老人家都很难,每次与他亲人联系,但侄儿侄女婿为了生计在外奔波,虽然能保证他的温饱,但也无暇顾及他的生活起居。老人每天风雨无阻只做一件事,到山上放牛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周而复始,无一例外。还好老人家身体还算康健,生活还能自理。我们去的时候,厨房门未上锁,火塘还有余温,应该是中午回来做饭,吃完饭又出去了。

张小伍老人由于身患多种疾病,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,子女也不再身边帮扶,只能靠妻子一人劳作维持生计,生活的也是比较艰辛。由于老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,恰逢中秋来临之际,慈善小组为老人带去了月饼和水果,并陪老人聊聊天,并帮老人干了一点农活,老人对我们的到来也是充满了感激,虽然老人不善言辞, 但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还是充满了喜悦之情。

凡郎贤,71岁了,老人与妻子是组合家庭,有两个子女,均为妻子与前夫所生。经老人讲述儿子只有过年才回家一次,每次都是扛一袋米和给点钱,在平时生活中很少过问两位老人的生活。两位老人靠平时的劳作物勉强生活,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精力越来越不好,体力不济,为了生活还一直撑着。 

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体会到对于老人来说,他们最害怕的是孤独,他们像小孩一样渴望被爱,所以我们应该和他们多交流,除了每个月的看望,平常也可以电话慰问他们,给他们多一点的温暖与关爱。我们相信 “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”。

慈善不分大小,每个人能力有限,只要你做的事带有真情实感,就肯定是温暖的、有意义的、令人感动的。勿以善小而不为,让慈善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,这才是慈善的现实意义。

上一篇:特别的爱 洛克米慈善行

下一篇:基金会联合云南省红十字会发起润城“博爱图书角”项目